刘丽丹
助理研究员
大家好!我是刘丽丹,来自安邦智库城市研究中心。本周的 #最新热点话题,我们聚焦刚刚闭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。
这次会议,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理念的一次根本性转向。会议精神的核心,是强调从“增量扩张”到“存量提质”,从“物本位”到“人本位”。 令人欣慰的是,安邦智库(ANBOUND)自2018年提出的POD(PEDESTRIAN ORIENTED DEVELOPMENT)理念,时至今日已成为最高级别城市顶层设计的政策追求和号召,充分证明了安邦观点的正确性和前瞻性。今天,我们就从5个维度,为大家解读POD理念如何为落实会议精神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。
人民城市:
从宏大理念到“行人优先”的战略抓手
“人民城市”,这个词我们听得很多,但如何才能不让它停留在宏大的口号上?POD理念恰恰为此提供了一把关键的钥匙。它将抽象的“人民”,还原为一个个在街头巷尾具体活动的“行人”,并颠覆了过去以汽车、交通枢纽为优先的规划逻辑,明确“人在城市开发中是第一优先级”。这实际上是要求所有城市建设者,回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:这个设计,对一个步行的人来说,方便吗?安全吗?舒适有趣吗?只有回答好这些问题,一个城市才能真正称之为“人民的城市”。
存量提质:
以“公共空间优化”实现高品质紧凑城市
城市发展的重心,正从建新区、拓新路,转向我们身边的老街区、旧厂房。这就是会议所说的“存量提质”。这不仅是工作重点的转移,更是一次增长范式的深刻变革。POD理念为此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,其核心判断之一,就是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,“建设紧凑型城市是唯一的选择”,而实现“高品质紧凑”的关键,就在于“公共空间的优化”。未来的城市投资,重点不再是追求更大的物理边界,而是要通过“还路于民”,将那些被忽视的宽马路、闲置的广场,转化为充满活力的步行街区、街道商业和口袋公园,在存量中挖掘出巨大的增量价值。
治理增效:
考验政府角色的转型智慧
会议要求“治理增效”,其关键就在于政府如何做到“有所为”和“有所不为”。POD理念中的“活力中心区”构想,正是对这一难题的系统性解答。要让一个区域真正“活”起来,政府就不能再沿用过去“无所不管”的管制者思维。正如安邦智库所指出的:“搞开发的时候,政府就像个企业;搞消费的时候,政府终于要回归本源了。”这意味着政府需要从“审批者”转变为“生态培育者”,以“类特区”的逻辑,做好水电气网等“底盘服务”,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“最小管制、最大鼓励”的制度环境,让真正的活力得以自由生长。这是对城市治理能力和智慧的真正考验。
韧性城市:
将“安全”根植于规划的底层逻辑
“韧性城市”是这次会议的一个高频词。但真正的韧性,绝不只是“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”的被动防御。POD理念所倡导的“有机城市”和“弹性规划”原则,从源头上就为城市注入了这种韧性基因。它主张规划要为未来“留白”,保留生态廊道,维持河流的自然状态,让城市拥有应对各种冲击的“回旋余地”。这要求未来的城市更新,其战略使命不仅是功能和景观的局部提升,更应成为对过度建设风险的系统性识别与纠偏,重建城市发展的安全逻辑和增长逻辑。
高质量城市更新:
驱动和承载社会消费升级
会议提出“高质量城市更新”,其内涵究竟是什么?POD理念给出的答案是:高质量,就是能够驱动和承载消费升级。过去的城市更新是“造房子”,结果往往是“有壳无核”。而未来的城市更新需要的是“造消费”。消费升级才是城市更新的驱动力,消费内容从“粗糙变精致”,产生新的消费需求,这才是拉动多元投资、实现制度创新的关键基础。这要求城市管理者超越短期的“物理翻新”和“发钱刺激”, 通过发挥、培育“精英消费”的引领作用,来“再创造”出城市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新产业、新服务和新空间,同时注重“再平衡”策略,最终构建一个普惠多元群体、充满繁荣活力的消费型社会。
写在最后:
以“更新”的视角,重塑中国城市未来
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,为中国城市发展设定了新的航向,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向:我们的城市,将从追求速度与规模,转向追求质量与温度。
要理解这一转变,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。城市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这是一种长周期,反复进行的城市建设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属性,其实就是持久的城市更新。因此未来中国的城市建设,极有必要从一个更新的角度来看城市建设,这种视角的转变是一种基本思维逻辑的转变,直接关系甚至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。
关注 #最新热点话题,我们的研究人员将在其中分享他们正在研究的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