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制定“十五五”规划。但必须承认,今年这个规划编制特别难做。难点主要体现在,发展环境和资源条件都变了,外部不确定性增加,内部回旋余地也在缩小,潜在风险明显增大。这直接导致规划编制过程中的“不确定性”大幅上升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像以前那样设定过高过死的发展目标,一旦脱离实际,就很可能完不成“十五五”规划的任务。对于一个五年规划来说,如果目标最终未能达成,这对各级政府而言都不是小事儿,实际就是规划的失败。所以,如何在高度不确定性的背景下,科学合理地设定目标,就成了“十五五”规划编制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。
关于“十五五”规划的经济发展目标,有两点特别注意,一是这个目标本身定的是高还是低,二是这目标定下来以后,到底算不算强制命令,也就是有多“硬”。为什么现在重点提这个问题呢?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特殊阶段,即转型换挡期加上国际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。以前可能习惯追求“又快又好”,但现在环境变了,资源约束紧了,包括贸易摩擦、地缘紧张、科技封锁等国际上的突发事件也更多,想与过去那样靠“大水漫灌”,顺势而为简单堆资源来实现高增长,空间已经很小了,潜在风险反而大了很多。就像开船,前面不再是宽阔海域,风浪也大了,还要定个和以前一样,甚至更高的“硬性”速度目标,就不现实,搞不好反而容易“翻船”。
所以,基于中国经济当前的发展态势,安邦智库(ANBOUND)曾经就提出建议,要重新定义经济增长的目标,调减经济增速,尤其是别再把经济增长目标看得那么“死”了,该调整就调整,该“软化”就“软化”。让其在“十五五”规划这个大框里成为一个“软目标”。
需要指出的是,这个“软”不是说不重要,而是说它更多起个方向性的引导作用,是个努力的指向标,但不能把它当成必须一丝不苟完成的“死命令”。为什么要“软”?核心逻辑是给实际操作留出适应复杂变化的空间。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太死,地方为达标可能又得想“偏方”,比如盲目上项目、放松环保、忽视风险,这反而容易走回老路,甚至为速度牺牲更重要的东西,包括发展质量、债务安全、民生保障这些底线。在不确定的年代,“软目标”提供一种必要的灵活性。
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日前和国内学者和地方官员对谈时,也深入分析了这个问题。在我们看来,真正推动“淡化”经济增长目标,或者说给它降降温,确实是件好事,甚至可以说是个必然选择。
为什么说“必然”?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发展目标早就不是GDP一根独苗。政府现在要追求的是多目标体系,讲究的是全面发展、高质量发展,即经济要稳住大盘、结构要优化升级、科技创新要突破、共同富裕要推进、环境要保护、安全要保障、社会要更和谐。这盘子东西太多了!这么多目标挤在一起,资源和精力总归是有限的。
如果把经济增长这个目标定得太“硬”,让它成为必须完成的“死任务”,就可能出大问题。一方面,会不自觉地扭曲其他目标的优先级。地方政府为确保GDP达标,就会本能地把所有的劲往上使,容易顾此失彼。举个简单例子,比如硬性要求某个地方GDP必须年增6%,那地方官可能就倾向于上马短期见效快,但长期没啥价值甚至违规的项目,或者硬着头皮搞地方债务,把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、生态保护这些需要时间、短期GDP可能不那么好看但更重要的事往后排。另一方面,现实环境也不允许把增长目标定得过于“硬”。当前内需不足的影响还在慢慢恢复,海外需求不稳,供应链重构压力大,内部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也需要时间化解。未来五年,中国经济具体能增长到什么高度、增长动能转换能多快,不确定性还比较大。
在这种充满变数的情况下,如果要定一个较高的、刚性的增长指标,然后层层下压考核,就不可避免会导致地方焦虑、想办法“冲指标”。其结果很可能就像前文所言,乱了章法,甚至不惜触碰那些绝对不能碰的红线,比如过度举债、严重污染环境等,这就叫“自乱阵脚”。
所以,把经济增长目标变成“软目标”,本质上是在这套多目标体系里,给它一个恰当的定位。方向很重要,要让大家向高质量发展这条路上使劲,但不能让它成为逼得大家只顾闷头冲、不惜一切的“紧箍咒”。把更多的资源和注意力释放到那些关乎长远、关乎安全、关乎民生的硬指标和关键约束性任务上去,才是系统化治理和应对不确定性的明智之举。因此,国内如果能借“十五五”这个契机,把经济增长目标从“硬考核”的框框里解放出来,稳定成为“软目标”,这对国家长远发展绝对是件好事。说白了,就是不再死盯GDP,必须达到多少多少,给它松绑。
需要强调的是,不把它当硬指标来考,绝不等于不重视经济!总书记曾经强调,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应对惊涛骇浪的底气。在综合国力中,经济实力无疑是最重要的能力。
对未来,我们也要有信心。安邦智库首席教授陈功先生认为,国内经济的增长潜力和空间其实还不小,关键是怎么去挖、怎么做文章。在当前“内循环”这个大背景下,“十五五”乃至更长远的发展,核心就是做好三篇大文章:人口、消费、科技。
第一是人口文章。这可不光是数量问题,更是人才结构、人口素质、布局优化的大课题。没人或者人才跟不上,啥都白搭。人口这篇大文章,真不能只看人头数。现在关键是如何“变人口为人才”,既要提升整体人口素质,特别是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,也要优化布局,让人才流动更合理,区域发展更平衡。没人不行,但光有人没用,得有高素质、适配性强、能干活的人才队伍才行。如果这没解决好,其他文章就没了根基。
第二是消费文章。消费这篇大文章,要点燃国内这座大金矿。我们市场很大,中等收入群体都超4亿,但怎么让大家真敢花钱、方便花、愿意花?光喊口号没用,得靠实招。既要稳就业、增收入,让大家“有钱花”,也要完善社保、打击乱象,让大家“敢花钱”,还得创新消费场景提升产品服务让人“想花钱”。把内需真正拉起来,经济增长才有持久动力。
第三是科技文章。科技这篇大文章,关键是啃硬骨头、真突破!创新驱动不是口号,得真刀真枪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,把论文变成生产力。基础研究要砸钱,更要打通产学研堵点。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这些前沿阵地需要拿下,产业竞争力才硬气。搞科技,既要坐得住冷板凳,也要踩得准市场节奏,企业是创新主角,得让它们敢投敢试,把技术变成实打实的增长动力。此外,陈功教授也曾建议,要调减经济增长指标,要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会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,处于4%左右。
总体来看,上述这三大项,其实就是三篇大文章,做好这三篇大文章,就可搭上政策风口,搏浪前行,否则就会日渐沉沦,逐渐落后。能否走好、做好“十五五”的这三篇大文章,直接关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远景目标。要实现这一切,关键还是要看是否能够正视问题、缺陷和短板,抓好经济发展结构上的关键节点,倾斜政策资源,现在应该已经到了这样做的时刻。
总之,在“十五五”规划中,国内需要继续调整经济增速的指标期待,软化经济增长目标,该软就软,让它回归“方向标”的本位,腾出手来重点突破人口、消费和科技这三大关键任务。人口要优化结构、提升技能;消费得让老百姓敢花钱、愿花钱;科技必须啃下“卡脖子”硬骨头,把技术变成实打实的竞争力。这三篇大文章做好了,高质量发展才有真底气!